• 《中医妇产科病症调养膏方》张丽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妇产科病症调养膏方》【作者】张丽梅【丛书名】中医调养膏方丛书【页数】269【出版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706-0954-3【价格】48.00【分类】中医妇产科学-膏剂-方书【参考文献】张丽梅.中医妇产科病症调养膏方.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妇产科病症调养膏方》内容提要:中药膏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千金方》,膏方的应用逐渐成熟。现代社会,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中药膏方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调理治病、扶正祛邪的功效,且口感良好、携带方便,在未病的防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是《中医调养膏方丛书》的分册,本书稿介绍了妇产科病调养膏方药物的选取,道地药材的选择及膏方配伍原则。采取一病一按的形式,先述病机,再剖析所用方剂,对膏方的用药特点进行了精细分析。是对妇产科医生、医学生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列举了大量传统和现代中医治疗妇产科相关病症的“膏方”方剂及各方剂的配方、制法和功效等。《中医妇产科病症调养膏方》内容试读第一章膏方简述养第一节膏方定义及起源膏方定义及作用中医膏方,又称“煎膏”“膏滋”,是最古老的方剂剂型之一。外用膏剂,即今骨伤科、外科常用的软膏及硬膏药,古代称为“薄贴”,妇产常用于外科疮疡疾患或风寒痹痛等证,其效甚佳。内服膏剂,是将饮片再三煎熬,去渣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可长期服用。滋补病证药多采用膏剂,故又称膏滋药,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的作用。秦伯未尝谓,“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诠释揭示膏方之本。调养膏方膏方作用包含“救偏却病”的双重作用。因病致虚、因虚致病,可用膏方;慢性、顽固性、消耗性的疾患,亦可用膏方调养,所以膏方不同于其他补药、补方,它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随着人们对疾病实质的深入了解、认识,对“进补”意义更深层次的拓展,许多医家提出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故辨证选药需视患者体质,施以平补、温补、清补、涩补、调补之剂。还需根据疾病施治,需要时可配以祛邪软坚等药,万不可认为膏方为专门补品,贸然进服。膏方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剂型配伍、药味多少、辅料选择、调治病种、适应人群变化颇大,在妇科方向,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配伍。早期立方用药功用专一,药味较少,以攻为主,由于002妇科疾患大多有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特点,逐渐向攻补兼施发展;②辅料。早期膏方或无辅料,有则以猪脂为主,逐渐又发展为以白蜜为主,到后世则以诸药胶为主;③治疗范围。妇科膏方最早多借猪脂滑利之性,下瘀血,利胎产,后期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到“经带胎产杂”各方面。膏方起源发展内服膏方是由汤药(煎剂)浓缩演变发展而来,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故有相当漫长的发展历史。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膏剂三十余方,制作时加用膏糊剂而称为“膏之”。胶类药第一章汤药配成剂型应用。凡称膏者,一般含有动物类药,但亦有用枣肉等烂如腻膏之物的。而“煎”的范围较广,凡煎煮黏稠度较高的药物,如蜜、酥、饴糖、方简述滋腻药汁、枣膏、动物脂肪及皮骨等都可称为煎。·《黄帝内经》记载有豕膏、马膏」现代膏滋药常用阿胶收膏,阿胶虽始载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但当时并不常应用于膏方中,这一时期的膏方多用猪脂或醇酒收膏,用白蜜者极少,用途也以外用膏居多。据《本草备要》记载,猪脂“甘,寒。凉血润燥,行水散风,解毒。…杀虫,故疮药多用之。利肠,滑产。煎膏药主诸疮,古方用之最多”。可以看出,猪脂性味甘寒,偏行走滑利,适用于外敷膏药,在外用膏占了绝大比例的发展早期,内服膏也受其影响,多有应用。古书记载,阿胶“甘,平。清肺养肝,滋肾益气,和血补阴。治…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经水不调,崩带胎动”,适宜妇科虚症。随着膏方这一剂型的发展,到后世才逐渐应用阿胶作为辅料。两汉时期妇科膏方特点有二:一是药味少,通常不超过十味,制备方法也较简略,很少使用收膏辅料,如《中藏经》记载的治妇人血闭方,用干漆二两、生地黄汁五升,熬膏酒送服用。二是作用单一,多以药物配合猪脂的滑利之性治疗生产不利、瘀血难下等症,003如丹参膏养胎易生、消血理中膏堕落积瘀血,无攻补兼施之效,但也体现了“膏方并非单纯补剂”。其中出自《深师方》之丹参膏,以“丹参四两,人参两分,当归四分,芎劳二两,蜀椒二两,白术二两,猪膏一斤”共煎成方,治疗“妊娠七月,或有伤动见血;及生后余腹痛”,可称女科第一膏。另外,据《医方类聚》引《肘后方》之益母煎,以益母草单味煎清膏酒服,主治“一切血病,产妇及一切伤损”,即是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接受并使用的益母草膏雏形。隋唐时期妇科内服膏方较之前代发展变化不大,药味仍然较少,中医收膏也仍以苦酒、猪脂为主或无收膏辅料,但蜂蜜收膏已较为常见如《子母秘录》中记载治疗难产的苏膏,配方中即有“好蜜半升”。产治疗范围仍以难产为主,但也较前代有所发展。《千金要方·卷二十七》载有黄精膏一料,以黄精和少量干姜、桂心煎膏,治“花容有异,鬓发更改”,是一首悦颜美容的膏方。病宋元时期的膏方逐步走向成熟。《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大型方书中收录了不少膏方,药味多在十余味上下,制备调方法也逐渐完善,或煎清膏,或用蜂蜜收膏,猪脂已较少应用。如《御药院方·卷六》记载的太和膏,制法中有“膏成滴水中凝结不散'膏方之句,已与现代一致。在治疗方面也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①功专滋阴调血的妇科补膏出现较多。今人以膏方为补剂,实则直到宋元时期,膏方补益之功才有较大发展。《丹溪心法附余》载有地黄膏、膏子药二则,前者以地黄单味成膏,后者二冬、知柏、归芍、术草合菖蒲成方,一补血虚,一补阴虚;②前代膏方多以养胎易生为用,这一时期逐渐扩大到调理生产前后诸症,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三才固本膏疗妊娠胎瘦不长,《太平圣惠方》琥珀膏治产后气血上攻、呕逆烦闷,《是斋百一选方》百花膏疗产后虚羸,《如宜方》宁中膏治产后心志不宁,心血耗散,狂乱见鬼;③调经方也占半壁江山。《鸡峰普济方》养阴膏以生地黄、当归、赤芍、牡丹皮、红花、水004蛭等入药,蜂蜜收膏酒服,调理室女气血相搏,经脉不行;柏叶膏以柏叶单味煎膏,疗崩漏血之证。《经验秘方》二益双补膏温阳益肾,通治男妇下焦虚寒不孕。《保命集》牛黄膏治疗妇人热入血室,狂不认人。可见这一时期的妇科膏方不仅调理经水不至或难止、月事不调不孕,连经行情志病症并可调治。这一时期的女科调经膏方代表之作可推《陈素庵妇科补解》,此书成书于宋代,并非膏方专著,但载方数则,并括胎产经水之治,而以调经为重,极具特色。大补二天膏用六味地黄丸合归脾汤意,滋肾补脾,治室女天癸已至,复止不来。回天大补膏以“人参六两,白术四两,白茯苓三两,当归四两,白芍四两,川芎二两,生地一斤第一章熟地一斤,天冬五两,麦冬五两,知母三两,八制香附八两,红花一两,山药二两,自制龟胶四两,清阿胶四两,鳖胶四两,玄参二两,牡丹皮三两,柴胡三两,人乳两碗,牛乳半斤,羊乳半斤,梨汁一膏方简述碗,柿霜三两”,益气养血,滋阴清火,润燥生津,治疗虚损血枯,阿胶、龟胶、鳖胶并用,是第一则三胶并用的妇科膏方,但用其滋阴养血之功,并非收膏之意。三才固本膏大补气血,治妊娠胎瘦不长。宁志膏“补心血,安心神,定心气,兼消瘀祛痰清火”,疗产后心血不足之恍惚惊悸。四则膏方均用药二十种上下,煎清膏服用,明确体现出“救偏却病”“缓缓图之”之意旨。明清时期是膏方的成熟时期,其制备与剂型基本奠定了现代膏方的基础,冬季以膏方进补也成为民间风尚。这一时期的膏方药味众多,辅料较为齐全,配伍上攻补结合、升降相因,收膏虽仍以白蜜为主,药胶收膏也有了较多运用。膏方制剂在妇科临床的运用范围也大大增加,以膏方调理经水诸症已成为常见手段,治疗范围也扩大到经带胎产诸症。其中《重庆堂随笔》引薛雪之参香八珍膏,以“丹参四两,制香附四两,熟地三两,炙黄芪三两,白芍三两,蒸熟白术三两,当归身三两,茯苓三两”熬清膏调服,用八珍汤意,加香附以舒郁,增丹参以涵濡,去川芎之温窜,减甘草之缓腻,称为“女科调理方之首选”。另外如《饲鹤亭集方》玫瑰膏治月汛不调,《普005济方》宁志膏治疗妇人经血过多、心神不宁;《摄生秘剖》杞圆膏疗妇人血虚经少;《产乳备要》地黄膏疗妇人血气衰乏,经气不调,虚烦发热;《仙拈集》花鞭膏以水红花、马鞭草为主药,疗妇女月经闭结,腹胁胀痛欲死;《丹台玉案》大黄膏子、《良朋汇集》无极膏均以大黄单味入药,疗妇人经闭;《医宗金鉴》夏枯草膏以夏枯草、乌药、浙贝、昆布、陈皮、抚芎、香附、红花等药煎膏,治疗妇人忧思气郁、肝旺血燥、癥瘕积聚之症,等等,并括经行种种病症。其余杂病可见《赤水玄珠》地榆膏疗赤白带下,《济阴纲目》中医地黄膏治妇人乳少,《墨宝斋集验方》人参鹿角膏益气种子,等等。妇产名方《医便》龟鹿二仙胶也出现在这一时期,填精益髓,大补气血,并治男妇虚损不孕。另外,膏方专著虽不多见,但逐渐开始在方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晚清《张聿青医案》第十九卷专论膏方,载病证妇科病案数则,常以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入膏,对后世影响很大,基本奠定了后世膏方习用药胶收膏的格局。到近现代时期,妇科膏方组方配伍、辅料选用、临床运用都已调发展完备,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甘仁、祝味菊、蔡香荪、严苍山、秦伯未、程门雪、陈道隆、黄文东、颜亦鲁、养膏方张泽生、颜德馨等名家均有不少妇科膏方医案传世。其中以名医董漱六编著的《秦伯未先生膏方选集》为佼佼者,其中妇科病案占半壁江山,重视辨证,虚实兼顾,攻补得当,为近现代膏方之先驱,后世学膏用膏者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颜德馨膏方精华》一书亦论及妇科,组方精当。沪上妇科门派朱氏妇科有朱氏奇经膏、健壮补力膏调理经带等疾,尤以奇经膏从奇经八脉论治,治疗诸般带下虚损之证,临床每见奇效。《朱南孙膏方经验选》则为一人一方一案,药更精专。李祥云《妇科膏方应用指南》更涉及疗效反馈,为膏方发展过程中一大创新。另外,还涌现出一批指导性膏方书籍,如《中国膏方学》《中医膏方治病百问》等。006膏方宜主收藏之令的冬季服用,效果更佳,但也并非局限于冬···试读结束···...

    2022-08-19 膏方治什么病 膏方适应症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赵淑萍,黄煜,胡友斌,马德花,张磊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作者】赵淑萍,黄煜,胡友斌,马德花,张磊著【页数】232【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4【ISBN号】978-7-5189-3269-6【分类】妇产科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赵淑萍,黄煜,胡友斌,马德花,张磊著.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4.图书封面:妇产科学》内容提要:中西医学的碰撞、交流与互补一直是现代中国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中西医结合,就是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的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药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统一的新医学的过程。在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中西医结合研究是从临床研究开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经验的总结和推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原则的确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骨折及针刺麻醉的成功等,都是中西医结合早期临床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医学成果。进入21世纪后,中西医结合更是在世界范围内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依靠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药,从本草研究入手,收集、整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经历漫长而科学的实验研究最终在疟疾的药物治疗中取得突破。这正是我国医药卫生科技人员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2007年1月11日印发的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个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的战略目标,将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妇产科领域,尤其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研究者几十年努力的结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结合,许多妇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之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更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体系逐步建立,将会更好地为广大妇女的医疗保健服务。本书本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力求在妇产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有所创新,沟通中、西医学,寻求彼此的结合点,使中、西医学临床思维模式在临床实践中达到协调。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观念、基本思路和理论体系指导下,培养学生对常见中西医妇产科病症的诊疗能力。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指正。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的支持,表示感谢!...

    2022-07-27

  •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贺丰杰,吴克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作者】贺丰杰,吴克明主编【丛书名】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第二轮规划教材)【页数】495【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214-0995-6【分类】妇产科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贺丰杰,吴克明主编.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妇产科学》内容提要:本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第二轮规划教材)”之一,依照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本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医学培训和自学用书。《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内容试读绪论第一节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一、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定义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和西医学基本理论,相互对照和借鉴来认识妇女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妇女特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方法,以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一门临床课程,是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际需求而形成的新兴临床医学学科。二、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研究范围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主要研究女性内、外生殖器官及骨盆的解剖特点和组织结构;卵巢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神经内分泌调节;月经、妊娠、分娩、产褥和哺乳的生理特点与特有疾病和病症;生殖系统的炎症、肿瘤和损伤、不孕症等的病因病理(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调护;计划生育、辅助生殖、妇女保健、优生优育等内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历史年代重要医家及医籍主要成就与贡献夏、商、周1.殷墟甲骨文1.甲骨文记载的21种疾病中有“疾有”;2.载“种子”时代2.《山海经》和避孕药物:3.载胎教3.《列女传》春秋战国素1.《黄帝内经》1,妇女解剖特点、月经生理、妊娠诊断,血崩、带下、汉时代2.马王堆《胎产书》月事不来、不孕、石瘕、肠罩,四乌贼骨一蕙茹丸:3.张仲景《金匮要略》2.按月养生、妊娠保健:3.妇人病三篇、内治方药4.《神农本草经》阴道冲洗和塞药:4.首载“子宫”之名;5.“男女同5.《左传》姓,其生不蕃”;6.胎儿发育“一月胎始结,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四月察水气而成血,五月禀火气而成气,六月察金气而成筋,七月禀木气而成骨,八月禀土气始成肤革,九月禀石气而成毫毛,(十月缺损)”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1.凭脉辨孕、临产离经脉、居经、避年;2.提出晚婚及隋代2.褚澄《褚氏遗书》与节育:“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3.徐之才《逐月养胎方》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合男子多则4.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桔杀人”:3.描述胎儿逐月发育情况,提出逐月养胎法和孕妇饮食起居宜忌;4.“妇人病”八卷从冲任损伤论述妇产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证候。1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续表历史年代重要医家及医籍主要贡献唐代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妇人方”三卷:论述求子、妊娠、难产、胞衣不2.王焘《外台秘要》出、月经、带下及杂病,临产及产后护理,治疗难产方3.昝股《经效产宝》药及针刺引产:2.“妇人病”二卷论述妊娠、产难、产后、崩中、带下、前阴诸疾,载堕胎断产方法;3.较完备的产科专著,首次提出产后败血“冲心”宋代1,杨子健《十产论》设立“太医局”,产科独立分科2.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1,描述各种正常和异常胎位,提出阴道助产手法:3.齐仲甫《女科百问》2.妊娠、临产、产后、新生儿护理和治疗,提出产后4.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冲心”“冲胃”“冲肺”证治;3.提出“胞宫”之名:5.李师圣/郭稽中《产育宝庆集》4,分调经、众疾、求刷、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6.薛轩《坤元是宝》后8门,每门数十证,共260余,论后附方或验案。其余少有流传金元时代1.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2.张子和《儒门事亲》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2.载钩取死3.李杲《脾胃论》和《兰室秘藏》胎成功的案例3.对妇人血崩的病机和治法有独到见4.朱丹溪《格致余论》解;4.最早明确描述了胞宫的形态,指出女性生理特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明代1.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和《女科撮要》1,脏腑辨证重视脾肾,提出烧灼断脐法预防新生儿破伤2.万全《广嗣纪要》风:2.提出螺、纹、鼓、角、脉,即“五不女”;3.女3.王肯堂《证治准绳》科部分对妇科疾病治疗的论述甚详,内容丰富;4.对妇4.武之望《济阴纲目》科疾病广集他说,细列纲目,资料较全,但少有己见:5.李时珍《奇经八脉考》5.对中医妇科冲任督带基本理论有重要贡献;6.治病6.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立方理法严谨,倡“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说,强调阳气阴精互为生化,为全面温补学派之代表清代1.傅山《傅青主女科)1,“谈症不落古人窠白,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2.肖赓六《女科经纶》和,无一峻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理法严谨,方3.亟斋居士《达生编》药简效;2.辑前人之论颇有条理,间或亦有己见;34.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提出“睡、忍痛、慢临盆”临产六字真言;4.是由政5.王清任《医林改错》府组织编写的一套普及式教科书,体例规范,理法严6.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谨:5.发展了活血化瘀学说;6.对中医妇产科理论有许多新见解民国时期1.唐容川《血证论》1,论述气血化生与作用,治病重视调和气血,对中医妇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科治疗学有较大影响:2.自创理冲汤、安冲汤、固冲3.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汤、温冲汤、寿胎丸等妇科名方;3.强调肝肾功能在妇科的重要性,曾作早期教材广泛流传新中国及1,编写了供高等医学院校使用的《中医1.1956年正式将中医药学列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妇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多2.开展了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中医药学高等教种版本的教材育:3.吸引大批外国留学生和进修生学习中医药学:2.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4.妇产科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5.行政科学》和大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县以上普遍建立中医医院,促进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专著科分化,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诊治妇产科病症的临床医疗格局:6.客观上扩大了诊治病种和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吴克明)·2绪论第三节西医妇产科学发展简史一、发展历程简介早在公元前1825~337年,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的医学著作中就有妇女生理、病理,如白带、痛经、月经失调、不孕、子宫和盆腔炎症等,以及妊娠生理和病理方面的论述,其它有关妇产科方面的知识也有一些零星记载,但妇产科学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约公元14世纪末~18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有了医院和医学堂,并开设了人体解剖学。Leoardo首先描绘了子宫的结构;Falloio描述了卵巢和输卵管的构造;CaerBarthol发现了外阴前庭大腺,译称巴氏腺。1801年阴道窥器问世,使妇科检查发生了重大变化。1809年~1898年间已开始了各种妇科手术,如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术、阴道式子宫切除术、经腹子宫切除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18世纪中叶提出了产科无菌接生和手术。直到HedrickVaRoohyze于1916~1924年所著的《现代妇产科学》问世,妇产科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专业学科。我国的产科直到20世纪初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产妇常因大出血、难产或产褥感染而死亡,死亡率高达14.9%0,婴儿死亡率更高为250%0~300%0,旧法接生常引起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高达50%~70%。产妇即使幸免一死,也常因产程处理不当造成软产道损伤,以至形成膀胱阴道瘘或直肠阴道瘘等当时不能医治的重症。1901年,英国医生MCPoulter到中国福州开展产科工作,1908年开办产科培训班,1911年建立起我国最早的产科病房。1929年我国杨崇瑞建立创办“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医院”。1932年齐鲁大学医学院妇产科提出重视产前保健、加强产前检查是预防产科合并症的重要措施,同年协和医院已能开展外阴癌广泛切除术及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935年王逸慧开展宫颈癌手术与放射治疗,并提出早期诊断的重要性。1937年王国栋首次报告我国华北地区产妇产前常规检查骨盆外径均值与子宫底平均高度等产科正常值。同年,林巧稚指出晚期妊娠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为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并介绍了治疗方法。1939年北平创立了我国第一所节育诊所,此前王逸慧已著有《避孕法》手册出版,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先驱。1942年王淑贞报道宫颈癌与子宫体癌之比为8:2,并提出了镭疗加X光治疗子宫颈癌的方法。1949年上海金钰珠报道蟾蜍试验诊断早孕及葡萄胎,其方法简便、迅速、准确,为近代早孕诊断方法的一次飞跃。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妇幼卫生与医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妇产科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孕产妇死亡率由建国前的1500/10万下降至2018年18.3/10万,婴儿死亡率由250%0~300%下降至6.1%0,1958~1965年全国第一次普查普治子宫脱垂,1977年国家再次对子宫脱垂和尿瘘病人免费治疗。宋鸿钊等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系列研究引领了世界潮流,他所制定的临床分期在20世纪60年代被世界卫生组织(WH0)采纳,其基本框架仍被国际妇产联盟(IG0)沿用至今。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入围产医学,在城市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胎儿发育监测和遗传疾病的宫内诊断;在农村主要推广围产保健的高危妊娠管理。1957年开始对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进行普查,3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公布子宫颈癌为妇女恶性肿瘤第一位。1961年引进阴道镜,70年代采用钴、1”铯、?铱为放射源和深度X线及高能加速器等治疗子宫颈癌,提高了治疗效果;80年代一般地、市医院都能进行子宫颈癌根治手术并达到一定水平。计划生育方面,1963年第一批国产口服避孕药研制成功。1988年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我国辅助生殖技术从此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二、当代妇产科学的重大进展1.产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性转变近年产科学理论体系有了根本性转变,以母亲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被母子统一管理的新理论体系所取代。这一新理论体系的出现,导致围生医学等分支学科的诞生。目前国内已经广泛开展围生期监护技术和使用电子仪器,产科医师与新生儿科医师在分娩时的密切合作,已经显著降低了早期新生儿的死亡率。2.产前诊断技术不断创新目前能够通过产前的一些特殊检查手段,如羊水、绒毛细胞及胎儿血细胞培养等,在妊娠早、中期就能够明确诊断出多种遗传性疾病和先天畸形。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运用,使遗传咨询门诊应运而生,为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筛查及出生前诊断创造了条件,有效减少了遗传病患儿及先天缺陷儿的出生,降低了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在提高人群遗传素质和人口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3.辅助生殖技术进一步成熟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不断运用生殖生理学的新知识,开发出各种辅助生殖新技术,例如药物诱导定时排卵、控制性超促排卵、未成熟卵子试管内培育、卵子及精子冷冻以及胚胎储存、选择优质胚胎、试管胚胎染色体核型分析、监测并保证胚胎良好发育等。近年由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大力开展,也促进生殖生理学的迅猛发展。4.女性生殖内分泌学飞跃发展近年来,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研究已从器官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用于诊断及治疗的新药物相继问世,使妇女月经失调和生殖功能异常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人了一个崭新阶段。绝经后期女性性激素补充治疗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女性生殖内分泌学已发展成为妇产科学中的一门专门学科。5.妇科肿瘤学发展极快已知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女性激素、病毒、癌基因以及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其关键性基础理论方面已取得大量重要的科研成果,使妇科肿瘤学成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专门学科。最突出的例子是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特别是恶性程度极高的绒毛膜癌的化学药物治疗已经取得近乎根治的效果。德国学者HaraldzurHaue(1936~)等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引发子宫颈癌,他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因此而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研究人员据此研发出针对HPV的预防疫苗以预防宫颈癌,HPV疫苗已在国内应用。目前,HPV的DNA检测已得到广泛推广,子宫颈癌已成为唯一可以预防的恶性肿瘤。6.妇科微创手术迅速开展近10~20年,被喻为21世纪外科发展方向之一的微创外科手术,即电子显示系统与高科技手术器械以及传统外科手术相结合的前沿技术,目前已在妇科被广泛采用。妇科手术在相当多的医院已在腹腔镜、宫腔镜下或通过阴式完成,这标志着妇科手术已进人一个崭新阶段。7.妇女保健学的建立妇女保健学是根据女性生殖生理特征,以妇产科学知识为基础、.4绪论以女性保健为中心、以女性群体为服务对象、以维护和促进女性健康为目的、以预防为主和开展以生殖健康为核心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通过建立健全的妇女保健三级网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朱虹丽)第四节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方法学研究一、中医妇科学与西医妇产科学总体特点比较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主要从宏观角度系统地研究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女性特有的经、带、胎、产、杂五大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运用四诊八纲、中药性味、功效与归经理论、治法与方剂配伍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中医妇科学治疗方法以中药内服为主,配合药物外治和针灸疗法等。虽然治病手段和给药途径比较单一,但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的月经病、慢性炎症后遗症,以及某些病因不明的妇科疑难杂病的治疗具有整体调理、副作用小、远期疗效较好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妇科学在妇科疾病的手术治疗、生理产科和病理产科的手法和手术处理方面是弱项,相对不具有优势,中医产科虽然在孕期和产后调理方面有一些特色,但在产前诊断和产科疾病处理方面则几乎被西医产科所取代。西医妇产科学包括妇科学和产科学,它是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免疫学、药理学等,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角度研究妇女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组织与胚胎结构、女性生殖生理(包括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妊娠生理和诊断、正常分娩、正常产褥等)、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西医妇产科学属于内外科结合性质的临床学科,治疗方法除了采用化学药物为主多途径给药进行内外合治外,同时也采用手术疗法、借用仪器和器械辅助的物理疗法等。西医妇产科学对器质性疾病擅长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对生殖内分泌功能失调性疾病虽有作用专一明确的多种激素和抗激素药物可供选用,但由于激素治疗的个体差异较大,并有一定的副作用,相比之下,中医妇科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中药疗法各有优势和特色。二、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编写思路中医妇科学与西医妇产科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和背景、不同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产生的两门医学临床学科,虽各有特点和长短,但其研究对象和内容都是女性的生殖脏器解剖、生殖内分泌的生理、病理及其特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因此,两门学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必然存在交汇点与共同点。有机整合与贯通融合中医妇科学和西医妇产科学各自特有的“三基”理论和知识,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正是构建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关键与编写本教材的指导思想。为适应各级中医医院专科建设、学科分化与岗位设置对高层次.5.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中医人才的要求,为使本教材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融通性、启发性、适用性的特色,特提出以下编写思路。1.以西医病名为纲,中西医病名对照互参中医妇科学的病名主要是病症名,即以患者就诊时某一突出主症为病名。患者主诉带下过多或阴道分泌物异常即为“带下病”;主诉“来月经”出血量多即为“月经过多”或“崩中”;主诉妊娠期呕吐即为“恶阻”;主诉妊娠期腹痛即为“妊娠腹痛”。诊断中医病症虽然也要求结合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辅助检查进行鉴别诊断,但由于一个中医病症可见于或包含多个西医妇产科疾病,如带下病可见于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妊娠腹痛可见于自然流产、异位妊娠、胎盘早剥等;癥瘕更包含了生殖系统肿瘤、盆腔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等,故中医病症的鉴别诊断实际上主要是西医疾病的鉴别。既然如此,本教材除了少数中西医妇科学通用病症如闭经、痛经、不孕症,以及中医妇科独具特色的病症如月经不调、带下病、产褥发热缺乳等外,主要采用西医病名划分章节,同时与中医妇科病症名对照互参,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并与国家或行业标准接轨,但应注意中西医病名不能简单划等号。2.妇产科学“三基”理论和知识中医与西医并重各门临床学科的“三基”理论和知识是对基础学科理论的具体应用和本学科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阐述,相对独立于它科而为本专科所特有,是学生学习该学科应知应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妇产科的女性生殖生理、产褥生理等,因中西医妇科学各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点,故应分别详细介绍。而妊娠生理、妊娠诊断、正常分娩,因西医学认识更加透彻和切合临床实际,故应重点介绍西医知识。妇产科诊疗技术应重点介绍妇科病史采集、妇科体格检查(如阴道窥器检查和盆腔内诊检查)和常用特殊检查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对与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法与方剂学重复较大的四诊方法、辨证要点与治法处方等则简要介绍其在妇产科的应用,包括一些疾病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尽量采用表格归纳以节省版面篇幅。3.认识疾病首重诊断,治疗能中不西、中西整合疾病诊断是临床确定治疗方案的前提,从相关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与临床辅助检查全面收集病情资料,经综合分析与鉴别才能得出准确诊断。本教材各章节疾病均强调在明确诊断和确定临床期别或类型的前提下,再介绍可供选择的各种治疗方案及其适应证,按照简、效、便、廉的原则优先介绍最适合该病的具体治疗方法,根据病种不同,分为中医、西医、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三、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于同一疾病可有多个主症,疾病表现的主症不同就会有不同中医病症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可出现经行腹痛、小腹疼痛、带下过多等症状,异常子宫出血可有崩漏、月经先期或后期、经期延长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痛经、癥瘕、月经过多、不孕症等。中医治疗西医疾病应针对其核心病机和不同主症进行辨证论治,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针对痛经主症应活血化瘀止痛,针对癥瘕包块应活血消癥散结,针对月经过多应祛瘀止血,针对输卵管粘连所致不孕应祛瘀分粘通络;但由于内异症的基本病机是瘀血阻滞胞络,总治则均应活血化瘀。又如中医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针对高血压眩晕应平肝潜阳,针对尿蛋白增多应补肾活血,针对水肿应利水消肿,针对抽搐昏迷则应息风解痉、醒脑开窍;但由于妊高症的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引起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痰火上扰,故总治则均6···试读结束···...

    2022-07-27 吴克永 中西医结合 吴克华中医

  • 《中医急诊急救指南》庞国明,张胜强,刘增省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急诊急救指南》【作者】庞国明,张胜强,刘增省主编【页数】352【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214-1045-7【价格】39.00【分类】中医急症学-指南【参考文献】庞国明,张胜强,刘增省主编.中医急诊急救指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04.图书封面:急诊急救指南》内容提要:本书共五章,总论部分着重阐述中医急诊的概念、源流、特点、理论体系、发展概况、四诊要点、辨证要点等其后重点介绍危重急证、常见内科急病、急性中毒和其它科急病等,各病下设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辨证治疗、综合治疗、预后与调护等此外将中西医知识有机结合,突出中医的诊疗要点、急救特点。《中医急诊急救指南》内容试读然|泗胆妇@纸护日巡@州康的©纸1护任巡的@补得⊙然护开巡@州按明O然日护丹幽的@盈型公长张©纸口护日凶的英比长以些摔因©然长护日幽区液的哄Ξ旦@删⊙然十护日巡区夜晒品紫片第一节中医急诊学概念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辨证救治与处理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在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和飞跃的突破口。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核心是急救学科的进步。急诊医学研究的内容首先是急危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其次是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急诊灾害医学研究的范围是急救方法、急救运输、急救网络等。急症医学研究的内容是以症状为中心的急危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抢救方法。中医急诊学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凡临床各科疾病处于急危重阶段均属其研究范围,另外,也包括急性中毒及各种危重病综合征等。第二节中医急诊学源流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在同疾病做斗争中取得了宝贵经验,涌现出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中华民族千古传诵的名医,医者们运用中药、砭石、针灸等方法治疗急危重症,扁鹊针“三阳五会”治疗虢太子尸厥即是中医急诊学的雏形。中医急救学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已独特的理论,其中《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素问》偏于论述生理病理以及各种病症的发生机制,如“煎厥”“薄厥”“水肿”“疫病”“脏厥”“瘕”等急性热性危重症;《灵枢》偏于论述针灸、经络、补泻剂法,其治疗对象亦是急危重症,如“癫狂”“厥病”。《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45种中药及其药效,奠定了中医急诊药物学的理论基础。《伤寒◇2中医急诊急救指南杂病论》建立了中医急诊学的“辨证救治体系”。《伤寒论》以六经辨第证为主体,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其中如“阳明三章急下证”“少阴三急下证”筹篇实为中医治疗危重病的先导。又如呕、哕、利、痞、各种厥证、高热、谵语、神志障碍、血证等,《伤寒论》均做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金匮要略》则以脏腑辨证为纲领,论述了各种临床常见病及危重病,如痉、中暑、中风、胸痹、腹痛、水肿、便血胸痛、喘证、肺痈、黄疸、疮疡等。《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使中医彻底摆脱了急诊急救理论与临床脱节的现象,为中医急诊急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晋隋唐时期晋唐时期,急诊医学逐渐兴起。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阐述疾病病因病机第一书,其中有伤寒、温病、猝死、中暑、自缢死、溺、食物中毒、水毒、射工、妇、儿、五官、金疮肠出、头破脑出等36余候。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讲到肠吻合术,蝎螫虫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急众之病,无不毕备。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则是秉承先贤之经验,集自己数十年临证之大成而为书。书中列有备急方16首,如猝死抢救之外用“仓公散”,内服“还魂散”,针刺间使、人中,又灸百会等法,为医界沿用至今。二、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多年战乱,瘟疫流行,各种危重病症随处可见。由于“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论点的产生,形成了金元时期中医学百家争鸣的发展时代,“金元四大家”为其中杰出代表,革故鼎新,创立新说,一时成为时尚,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及进步。三、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为温病学派形成、发展与成熟的时期,其理论体系自《瘟疫论》《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问世得以形成。温病学派理论3◇基础源自于《黄帝内经》,而其辨证思维模式则与《伤寒论》相似。温病学派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认识上的贡献,如对疫气的认识、对“时疫”致病的深入认识、对温热病邪的认识、对伏邪的认识,其中其对疾病演化“三焦传遍”“卫气营血”的论述更是为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亦更贴近现今中医学者的思维模式及施治方法。其所论述伏邪温病、疫之气的发病方式及传播途径均与病原微生物所致各种传染病相近,同时亦对近期发现的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的预防及治疗颇有意义,奠定了现代中医学治疗危重病的基础。四、现代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医学和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使中医药发展迎来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此后,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及历次重大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肺炎、肝炎等流行时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医药的积极参与,使得临床疗效、生存率、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而病死率、致残率则明显下降,一方面体现了国家保护中医学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医药经历新中国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医学学科。近年来,中医急诊学科工作者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先锋。国家中医主管部门在“六五”“七五”期间组织全国的中医急诊同仁组成了十余个中医药防治危重病学组,集中攻克中风、血证、厥脱、高热、胸痹等中医危重病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及临床治疗手段研究,开急救用中药研制之先河,促进了中药剂型的改革,研制出了诸如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知名产品,进而推动了整个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加快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进程。中药各种制剂的使用不仅仅限于中医院,在综合性医院中也广为应用,且逐渐走出国门,迎来了中医药学成熟鼎盛◇4中医急诊急救指南的时期。第中医学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但是相对于西医学而言,章未知领域仍然较多,如诊察技术手段尚主要依靠西医的检测手段。中尧医急诊工作人员,无论从知识结构、急诊急救培训、急诊设备的投入,还是社会的认可度等,均与同级综合性医院的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中西医知识兼备是当前承担中医急诊工作的必备条件,这种人才的培训模式目前尚不成熟,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各地区各有千秋,故中医院的急诊急救工作,风险更大,成才更难。新一轮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基地建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鼓励并支持发展中医急诊的有力措施,这将是提升中医急诊地位、提高中医水平、加强中医急诊建设、培训中医急诊人才的有利时机。中医院急诊科是发挥中医药优势的第一主阵地,因此建设好这个基地,对提高中医院的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非常重要。负责基地建设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真正从提高中医疗效入手,把基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规范化管理、常规化培训、新技术及疗法应用推广、基层急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满足社会对中医急诊人员需求的主阵地。中医药历经2000余年,始终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医药学正在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而中医急诊学也正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下与时俱进,救人治病。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再创新,就一定能在中医急诊工作中有所作为,最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医急诊医学,造福于全人类。第三节中医急诊学特点急诊医学所研究的疾病为各科疾病的急危重状态,不同于原发病的病理变化发展。发生急危重状态时原有疾病的病理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某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虚,因某种原因发生了突变,形成5◇了“气虚阳脱、气虚阴脱”的病理状态,实际上原来的疾病病理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因此,中医急诊学有其固有的特点。一、病性的急危性急危性是中医急诊学的主要特点。急指发病快,传变快;危是指病情重,已经严重威胁到病人的生命,随时可能出现死亡。因其疾病来势凶猛,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二、证候的整合性本特点是中医学“整体观”在中医急诊学的重要体现,所谓证候整合性是指疾病发生了急危重症状时,已经由单一的脏腑经络病变发展为多脏腑及经络、气血津液等的病理改变。证候由单纯变为复杂,或由一个专科的疾病病理变化并发了多科的疾病病理改变,已经脱离了原有疾病的病理改变,证候发生了本质变化,形成了中医急诊学特有的病理机制改变。因此,更要求我们能从整体上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首先,要对疾病可能的发展后果有明确的认识,突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在判断预后上才能不发生错误。其次,由于众多急危重症往往是多个脏腑同时或相继发生病变,因此,证候的整合性更显重要,不能以点带面,而应全面考虑,才能在抢救用药上不出现偏颇。三、病机的衡动性在治疗急诊疾病时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病机的“衡动性”。动是指疾病总是处于动态变化当中,这在急诊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很多急症发展变化非常快,证型转化十分迅速,急症往往为大实大虚之证,而且初起为大实之状如“肺热壅盛”之证,可能很快“逆传心包而出现大虚之证,因此应时刻关注疾病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衡是指人体处于某些特定的平衡点。疾病的本质就在于阴阳失衡,而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阴阳平衡。这种平衡有高水平的平衡,也有低水平的平衡。当我们面对阴阳俱虚性的疾病时,急需解决的是纠正其阴◇6中医急诊急救指南···试读结束···...

    2022-07-26 急诊急救ppt课件 急诊急救知识培训内容

  • 《护士规范操作指南丛书 妇产科护士规范操作指南》王丽芹,王丽娜,夏玲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护士规范操作指南丛书妇产科护士规范操作指南》【作者】王丽芹,王丽娜,夏玲编【丛书名】护士规范操作指南丛书【页数】258【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ISBN号】978-7-5214-2356-3【价格】39.00【分类】妇产科学-护理学-指南【参考文献】王丽芹,王丽娜,夏玲编.护士规范操作指南丛书妇产科护士规范操作指南.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图书封面:妇产科护士规范操作指南》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指导妇产科临床护理的图书,详细介绍了妇产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阐述了妇产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主要侧重于操作现场评估、护理技术的适应证、操作用物准备、操作过程与操作步骤、操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操作注意事项、观察要点和护理技术操作的评分标准等。内容全面实用,知识重点突出,操作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掌握和实践,可提高妇产科护士的专业能力,提升妇产科护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本书可供医院、妇产康复机构等相关护理人员参考使用。《护士规范操作指南丛书妇产科护士规范操作指南》内容试读第一篇绪论第一篇绪论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40多年来,此政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但是,最新研究数据显示,现阶段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下降,仅为1.5~1.6,已低于理想的总和生育率(1.8),我国人口结构也发生明显改变,老龄化发展迅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二胎孩子政策”,即“全面二胎政策”。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策部署,原国家卫计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关于做好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宣传引导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全面指导启动实施新生育政策,明确提出迅速开展妇幼资源调查、密切监测服务需求变化及加强妇幼卫生资源建设等要求。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近几年我国新生儿数量将出现增长,每增加一名新生儿,将随之增加相应的妇幼保健、产科门诊及住院服务。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区别于临床医学。妇产科学主要研究和服务对象绝大多部分是女性,主要面对的是人的生殖繁衍,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内的一系列问题。医护人员既要掌握女性患者内生殖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也要掌握女性内生殖系统疾病引进或者导致的其他系统的疾病而不同程度的反应。区别于临床医学,妇产科专业人员面对患者所采取的技术操作和处理也有所不同。所以,现阶段,由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患者需求的改变,妇产科技术朝着高度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妇产科专科分工越来越细。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生育、疾病和康复保健的认知和需求也不断地改变。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妇幼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全面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不断改善妇产科服务质量,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非医学指征2第一篇绪论剖宫产率,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优生优育,是目前医疗妇幼保健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新的生育政策下,一对夫妻可以生两胎孩子,部分“失独家庭”对生育的渴望增加,还将有一部分超龄(大于35岁)妇女再生育的问题。出生人口数量增加将导致妇幼卫生服务数量增加,特别是城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会面临新的挑战:高龄产妇增多会引起高危妊娠发生率增高。诚然,对于这些妇女和家庭的生育咨询、孕产期保健等一系列问题,护理人员要在充分尊重家庭和妇女对生育态度的前提下,注意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应该给予细心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对于相关卫生服务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妇产科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和儿科学并列组成医学四大主干课程,也是医学生在校必修的四大临床课程,也是医护人员职称资格考试的四门必考课程。对护理人员来讲,妇产科护理学的重要性亦是如此。妇产科的学术地位和学术高度是不容置疑或者颠覆的:换而言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发展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殖繁衍等问题。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病理变化以及生育调控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由妇科学和产科学组成。妇科学是一门研究女性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对病理改变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学学科。产科学是一门研究女性妊娠期、分娩前以及产褥期全过程中孕产妇,胚胎以及胎儿所发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并对病理改变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学学科。妇产科护理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健康状况的女性,以及她们的家庭。妇科护士主要针对非妊娠期女性的生理病理变化而展开护理。产科护理工作面对孕产妇、胎儿和新生儿生理或病理变化而展开护理工作。由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就要求妇产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学知识,还需要掌握一部分社会学知识和人文科学:不仅要掌握3第一章备皮法手术前皮肤准备(简称备皮),包括去除手术区毛发,清洁和(或)消毒皮肤等措施,其目的是在不损伤皮肤完整性的前提下减少皮肤细菌数量,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一、操作前评估(1)评估患者年龄、病情、自理程度及配合程度。(2)评估患者手术区域皮肤情况。二、操作前准备(1)护士准备着装符合要求,洗手、戴口罩。(2)物品准备一次性备皮刀、弯盘、一次性尿垫、手套、纱布、松节油、大棉棒,治疗缸内有医用肥皂水、盆盛热水及毛巾。(3)患者准备协助患者取平卧位,臀下垫一次性尿垫,暴露备皮区,协助其脱对侧裤腿盖于近侧腿部,对侧腿用被子遮盖,双腿略外展,暴露外阴。(4)环境环境符合操作要求(关闭门窗、屏风遮挡、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保暖),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操作注意事项。三、操作过程(1)严格执行双人查对,检查医嘱本及物品有效期(双人查6···试读结束···...

    2022-05-05 王艳丽护士 王晓丽护士

  •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2版pdf完整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Errorrequet,reoetatu:405...

    2022-04-19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